王晓勇
学术就是人生,未来尽可把握。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书写者。2025年元月9日,省社科院马研所举办了一场工作与人生话题座谈会,省社科院马研所原所长、研究员、首席专家、经济学教授、当代陕西研究会会长、《接受与选择》一书作者唐震先生对自己的学术历程和人生经验做了真切生动的回顾与总结,令全所中青年学者深受感动。这个发言不仅是唐震研究员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对后来者的一份精神馈赠,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职业、人生、博爱与格局背后的真谛,深感一个研究所不仅需要学术传承,更需要价值提升与精神导引。
1.专业对口,激发兴趣:唐震研究员的第一个感悟是,在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方面,一定要“专业对口,激发兴趣”。几十年的真理求索与知识追求,让他深刻体会到职业与兴趣一致的重要性。他的职业生涯相继走过四个单位,每十年转战一个新单位,四个十年跨域四个台阶,每一次跨越又提升一个境界。当他最终进入省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时,在职业所提供的生存价值与事业所给予人生理想方面才算真正达到了完美契合。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一开始就被分配在社科院,他的职业生涯是否会更加顺畅?然而,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务实的性格,让他在学术、人品、格局、气魄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唐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中青年学者,职业与兴趣的融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也是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
2.依托体制,突破体制:唐震研究员的第二个人生感悟是,长期在体制内工作,一定要深谙“依托体制,突破体制”的辩证智慧。体制内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体制内工作,当事业追求和人生理想遇到羁绊时,既要遵守规则,又要勇于创新;既要依靠体制现有条件,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这种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正是基于政治经济学中对于制度与创新的深刻洞察。
3.荆棘人生,以力求之:唐震研究员的第三个人生感悟是,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一定要抱着“荆棘人生,以力求之”的坚定信念。他认为,立身之本在于能力,没有能力就会成为无用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对于能力的执着追求,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政治经济学中,能力的提升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石。
4.待人以诚,果敢而为:唐震研究员的第四个人生感悟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需要“待人以诚,果敢而为”。他强调信、义、诚的重要性,答应的事情一定要有结果。比如开会报名接龙,要认真对待,既然报了名,就一定要到会,若不能到会,一定要尽早告知;再比如受人之托,要竭诚尽力,不可敷衍了事。他还提到,识人、交人、用人的重要一环是避免模棱两可,要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是就是,行就行,不可让对方陷入猜测、无法确定、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这种坦诚和果敢的精神,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高尚品质,更是对市场经济中契约精神的深刻诠释。在理性思维和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种诚信为本的精神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5.热爱艺术,拥抱社会:唐震研究员的第五个人生感悟是“热爱艺术,拥抱社会”。他认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是爱,是艺术。理性思维往往带有冷静甚至冷漠的天性,从事理性思维的职业更需要艺术浇灌,如此才能激发理性的动能和张力。在理性思维和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我们往往忽视了感性、艺术与爱的重要性。博爱、爱社会、爱他人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他提到哲学家尼采对人类的怜悯、对受鞭打的马的呵护和对路人的拥抱,让我们看到了理性基础上的大爱,是对人类的肯定与尊重。这种爱,超越了个人和小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政治经济学中对于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
6.超越小我,成就大我:最后,唐震研究员强调了“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人生格局。他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生不仅要“贵己”,更要“利他”,要有大的格局和胸怀。只有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我们自己人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才会心安理得,自己的人生才会崇高而伟大,自己才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种超越小我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政治经济学中,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唐震研究员的人生经验和职业感言,不仅是对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一次深度与广度交织的人生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探索。他的智慧与洞见,丰富了马研所的学术传统,让全所的中青年学者受益匪浅,也为世人和社会各界青年学子树立了前进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