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头条在线 > 新闻 > 正文

以设计重塑内在成长 香港年度设计盛事deTour2024集合80位创作者

来源: 网络 2024-11-30 09:03:50 

 

由PMQ元创方主办、文创产业发展处(前称“创意香港”)资助的deTour 设计节将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假中环PMQ元创方隆重举行,今年展览日数特别增至十七天,免费开放予所有设计爱好者、学生及公众参与。deTour 2024将透过大型展览、工作坊、设计对话、导赏团,展现本地及国际设计单位的创作,探讨设计如何与内在连结的深层意义。

 

deTour 2024主题:“拥有 → 存有:内在的设计”

设计一向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deTour 2024 策展人陈浚人(Adonian Chan)参阅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占有还是存有》,反思生产方式的进步,物质变得更加丰裕,设计也渐渐转变为制造欲望的工具。这种转变与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有》中提出的“占有模式”概念相符。弗洛姆指出,社会往往以个人拥有的多寡来评估其价值,但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拥有的物品,而在于个人的内在本质。这正是弗洛姆所谓的“存有模式”。

在deTour 2024中,策展人与一众设计师将探索设计的未知可能性,强调设计如何丰富人的内在力量。设计不仅是外在环境和产品的呈现,更是一种对内在成长、心灵健康和创意表达的催化剂。通过精心思考和策展, deTour 2024希望透过所展示的环境、产品和体验,启发参观者探索内在本质的力量和价值,并开启更深层次的对话和连结。

从地面广场开始 与17组设计作品开启对话与连结
deTour 2024 设计节的展览部份一共展出17组本地与海外设计师的装置与展览,它们将分布于PMQ元创方内不同位置。首先从入口隧道走入地面广场,由三组分别来自本地及海外年轻设计师的主题展览《⁠盆浮之景》、《⁠Capturing Qi (气) 》、 《Passage to the Lake》打开反思序幕,再慢慢游走整个地面广场、冬青圃,以及A座的指定楼层。每一组设计作品都是一次与内在的对话,让我们重新思考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当中也包含具实验性作品,透过 deTour 2024 尝试新的可能性。另外,十七天的设计节期间亦设有40场主题工作坊、13场设计对话,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免费精彩体验。

 

 

特邀合作:Kimchi and Chips ——《REWORLD Type 2》

Kimchi and Chips 是由韩国艺术家 Mimi Son 和英国艺术家 Elliot Woods 于2009年在首尔创立的装置艺术工作室,以融合艺术、科技和哲学而闻名。他们的作品探索光、空间和感知之间的交集,打造沉浸式体验,挑战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REWORLD Type 2》是一个创新性的“城市屏幕”,它没有使用传统的LED来呈现影像,而是重组周边景观的碎片,建构成不停流动的影像,融入于城市建筑之中,提供信息、传达思想、增添城市美学。 Kimchi and Chips 引用美国哲学家哈拉维(Donna J. Haraway)著作所述:“重要的是,我们的世界是由什么样的世界构成的。”《REWORLD Type 2》是一个利用城市已有元素生成图像的屏幕,它通过重新想像和循环利用现实来创造新的信息和思想,此屏幕使用了超过1,000 个由精密电机驱动的微棱镜,从镜片的转动过程折射部分周围环境构成新影像,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重组世界”。

主题展览:关于生活态度 —— 平衡、风水、盆景与湖泊

1.周颖聪、陈少华 ——《存有之席》

周颖聪是香港设计师、新锐艺术家,他以实验性方式设计家具、公共空间和装置艺术,探索城市空间及生活可能性。他的作品《Wave of Growth》收录于MoMA出版书籍《Uneven Growth@2015》,自2020年起他尝试油画,挑战科幻、超现实主义,引发对宇宙及生命的思考。陈少华是永续设计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创始人之一,专注永续及社区设计,推动本地工艺及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完美的失败》、《蜻亭》呼应时事议题,并曾于PMQ元创方、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展出。

周颖聪与陈少华联合创作的《存有之席》是一组互动装置,旨在透过每个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来探索“拥有”与“失去”、“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微妙的关系。装置中心有一座天秤,参与者以一至三人为一组,在天秤上放上木块,期间需维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如果堆叠的木块过多或重心失衡,天秤上的一切将随之倾覆。创作团队希望透过这种直观的互动体验,勾勒出生活中“内在”、“外在”、“接受”、“取舍”、“平衡”和“不平衡”等抽象却真实的概念,并启发参与者思考如何在人生旅途中寻求“存有”的平衡之道。

 

 

2.种未来 X 李景民 ——《盆浮之景》


种未来是由建筑师张家豪、建筑设计师谭芷茵和花艺师黄莹莹于2023年共同创立的设计项目,团队探索传统植物栽培与新兴科技的融合,运用3D打印技术和新物料创建支撑植物生长的架构。种未来团队作品曾于deTour 2023设计节展出,展示了生物如何影响计算设计,引发观众对环境重塑的思考。李景民是盆景艺术家,自2000年开始学习盆景艺术,现为香港盆景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水墨画家,他致力于推广盆景文化。

盆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会随着时间而产生不同型态,岭南盆景强调制作微型景观呈现自然之美,而《盆浮之景》则将有孔的3D打印架构与无土栽培海绵相结合,打破了常规花盆的限制,为盆景带来更多可能性。透过结合盆景、运算设计与数码制造,作品为中国传统盆景注入当代新诠释,探索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3.Yoojin Chung ——《Capturing Qi (气)》


韩国设计师 Yoojin Chung 兼具建筑和设计跨学科背景,她的设计跨越多种媒介——从物件和装置艺术,到互动环境和预测研究。Yoojin 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随后在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获得情境设计硕士学位。她将概念探索与创新的设计方法结合,重新构想物质性、形式和人类经验之间的动态关系,她的作品挑战传统观念,以新的视角看待日常互动,她倡导社会、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议题的对话,未来将继续探索跨媒介艺术和设计的可能性。

《Capturing Qi (气)》的作品概念源自对风水的重新思考,探讨风水如何影响亚洲人生活、景观和文化。作品设计将“捕捉气”、“被水晶净化”的风水学概念具象化,将东方和西方的风水概念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对话和设计观点。

4.Moon Seop Seo ——《Passage to the Lake》

Moon Seop Seo是一位生活在荷兰的韩国设计师,于2021年从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毕业,他以作品《Passage to the Lake》和《The Ephemeral Wall》获得优异成绩,毕业后成立了个人设计工作室,并与多家设计博物馆和画廊展开合作。Moon Seop Seo身处东西文化的交流之处,时常感受到文化、哲学和美学之间的碰撞,他希望以诗意方式诠释特定氛围,传达讯息并与观众建立连接。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点燃灵感的火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绚烂!”。

《Passage to the Lake》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站在湖边时的平静感受,他希望运用活水元素,将其融入城市环境,打造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体验。观众可以观赏水滴从装置顶部坠落至水池中,涟漪漾起的一瞬间彷佛凝结了时间,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放松与平静,从而得到对城市生活的反思。

 

获选作品:12组经公开招募的作品

1.营城计划 ——《内外之间》

营城计划是由建筑师张骏翔和赵晓旭发起的工作小组,专注于人文与建成环境空间的探索。他们的作品跳脱出纯粹的物质空间建构,转而关注其中的生命、感知和意识等无形元素,通过文字、图像和空间的结合重新诠释现实。

《内外之间》是一个空间装置,原型是一面区隔内部与外部空间的U形墙,这个装置将内外之间视为自我的空间隐喻,从外部观看,装置显现出雕塑的风貌,多面体的构造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形态,而U型组合的内部空间则被设计成互动的场所,装置内外之间还蕴含一处置身人群中的独处空间和一抹绿植的倒影,作品中的“镜中花,水中月”影射了世间的虚幻性,呼应了在物质世界之外探索形而上境界的概念,通过空间的布置和符号的运用,引领观众反思内在的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

2.蔡楚坚 ——《从“拥有”到“存有”》

蔡楚坚是一位香港平面设计师,他于1985年在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学系取得学位,拥有数十年设计和广告行业经验的他曾在多间世界知名的设计公司及跨国广告机构工作,并曾荣获多个本地及国际奖项,于1997年他创办了Sandy Choi Associates,现名为Sandy Eddie Tommy Associates。近年来,蔡楚坚在香港除了担任国际设计比赛及展览的评审外,还兼任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平面设计课程的客座讲师,致力于培育下一代设计工作者。

他引用了知名美国作家阿内丝.尼恩的名言:“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蔡楚坚认为收藏不仅是对物品本身的追求,更是对个人喜好和性格的投射,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多年来培养了收藏物品的习惯,并于五年前开始在Instagram上分享旧物、藏书等,以记录难忘瞬间和个人感受。《从“拥有”到“存有”》将展出他收藏的33件物品,并配以相应的Instagram帖文页面,旨在探讨从“拥有”到“存有”的转变过程和意义,同时希望观众能够透过展览体验,将其转化为他们独特的“存有”体验。

3.浚明空间研作室 ——《摧毁屋》

高浚明是一位空间设计师、英国注册建筑师和艺术家,他创立了浚明空间研作室,专注于建筑设计、空间规划、装置艺术和社区项目,他的创作以理论形式为基础,通过建筑宣言描绘建筑的渲染力,探索地方依附、环境心理和文化保育等主题。近年来,他专注于幸福、福祉和情感联结,并参与在荒野极地进行不同的空间营造项目。浚明空间研作室擅长赋予空间意义,作品包括《秘境》(奥能登国际艺术祭)、《瓦解》(SMACH Art双年展)、《漂浮气泡》(西贡海艺术节)、《在十七天后》(deTour 2022)等。

《摧毁屋》模拟了遭遇未知破坏后的房屋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透过体验这种模拟的毁灭状态,人们能够思考房屋内的灵魂是否仍然存在,以及灾难是否会带来重生,还是一切将在房屋崩塌时随之消逝。这个作品引发人们对于“拥有”与“存有”之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家”意念的重新诠释。

4.郑梓阳、梁颖心 ——《三生万物》

郑梓阳和梁颖心是两位年轻的空间艺术家。郑梓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取得香港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对建筑、艺术、未来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充满兴趣,致力于创作更具互动性和情感共鸣的设计,推动空间艺术的创新,激发观众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梁颖心目前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系硕士课程,关注建筑与交互设计的创新融合,热衷研究机器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希望通过设计激发人们对生活的重新思考,创造出更具意义和互动性的空间。

《三生万物》装置由基础骨架和多面镜组成,每面镜子代表一种独特的自我。观众与感应器的距离将影响装置以不同速度旋转,当观众走近时,装置的张合幅度增大,与镜中的身影形成自我对话,体验“存有”的喜悦。配合灯光和自然声音,装置通过与他人的连结和体验,让人们获得内在满足感。每个观众的互动体验都是独特的,这种互动过程也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共同创造了珍贵的回忆,他们期望通过这件作品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和“拥有”与“存有”的思考。

5.草庐制作 ——《Hz Lab》

草庐制作是一个以“制作的空间,空间的制作”为宗旨的设计空间,由钟树荣与张颖龙两位设计师于2019年成立,从一间木工工作室开始,草庐制作利用各种原始模型进行实验,从小型木制品到探索建筑设计,探讨不同设计概念的可行性。

《Hz Lab》是个具实验性的作品,提醒大众音乐的本质不在于拥有乐器,而在于分享。理解“存有”的概念而非“拥有”,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创意蓬勃、联系加深的世界,帮助我们重新发现音乐的变革性力量及其对生活的深远影响。在愈发碎片化的世界,《Hz Lab》强调社群、创意和情感联系,观众可以加入音乐创作突显了深层的体验源于合作和共同表达,鼓励观众通过音乐培养归属感,创造超,越旋律的长久回忆。

 

6.矢后直规 ——《模仿之旅:追随女儿们的足迹。》

矢后直规,198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学系,他于2009年加入日本博报堂广告公司,后来转至SIX工作,并曾获得多项殊荣,包括东京艺术指导具乐部奖(Tokyo ADC)、2023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新人奖(JAGDA 2023 New Designer Award)、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奖(D&AD)、纽约艺术指导具乐部奖(NYADC)和“金铅笔”奖(ONE SHOW)。

《模仿之旅:追随女儿们的足迹。》是矢后直规与女儿共同创作的系列画作,从女儿3岁起,两人便常常一同握笔作画,享受着创作的乐趣,在这次展览中,矢后直规选择了女儿的某些画作进行扫描,然后利用电脑上不同大小的圆点来描绘出作品的线条。这些作品展现了女儿在掌握手部运动力量时线条的变化,有时柔弱,有时坚定,透过图形设计,他试图捕捉和表达这些无法预测的线条特征。在描绘过程中,他会根据笔触的强弱使用不同数量的点,以展现这些独特特征,对矢后直规来说,这个作品是一次非常具有意义的体验。传统上,许多创作者从过去的大师作品获得灵感,但这件作品却是他从未来——即女儿的创作中获得灵感。

 

7.香港岛屿研究所 ——《探岛明灯》

香港岛屿研究所由香港人Chi和Leroy合作创立,他们受到城市与自然景观对比的启发,通过实地参观、3D扫描和摄影,致力于建立一个包含所有香港岛屿信息的自然景观数据库。目前,该项目获得了“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的赞助,在未来即将发布。此外,借助设计师和建筑师出身的专业能力,他们希望在创作愿景和自然景观间培养一种共生关系。

自古以来,岛屿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探险精神,祖先们通过航海地图、船舶建造和桥梁建设,努力探索各个孤岛。各种设计和建造工程不仅缩短了岛屿之间的距离,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设计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探岛明灯》分享香港200多个岛屿的故事,装置由多张含有岛屿点云数据的亚克力片组成,在墙上投射出岛屿的影像。这些影像是通过摄影和3D扫描记录的,展示岛屿的独特特征和地形,通过这种数码和科技化的方式,他们从考古学和档案学的角度探索岛屿的过去,同时展望未来。这种保存和创新的结合不仅激发了我们对岛屿的理解和设计潜力,也塑造了岛屿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演变的角色。

8.吴泽霖 ——《The Club》

香港本地乐器设计师及声音艺术家吴泽霖,拥有超过十五年的设计经验,专注于原创乐器和声音装置的研究,他是乐器设计合作社Oblik Soundwork的主理人,将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美学融合,致力于挑战乐器与乐手之间的互动,并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近期作品《Pause Rec Play 2.0》于Clockenflap 2023首次亮相。他常将公众作为创作对象,装置艺术作品曾在K11 Musea、PMQ元创方和中环街市等大型活动展出。

《The Club》是一款街机式的弹珠机游戏,可供一至四名玩家同时参与,透过弹珠与不同缓冲器的碰撞,创造出独特且动态演变的节奏模式,每轮游戏的序列都独一无二,设计中利用弹珠运动触发预录的音乐样本库,如鼓声,随后数字转盘界面会循环播放音乐,将看似随机的弹珠运动转化为新颖且动听的音乐作品。每部机器都拥有独特的声音样本,为玩家带来独特体验,此作品精巧地结合了街机游戏的刺激性与音乐表达的创新,使玩家能够超越传统“音乐创作”体验,参与共同“玩音乐”体验。

 

 

9.New Common ——《记忆探索岛》

New Common是一支由拥有相似教育和建筑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的创作团队,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他们不仅共享着对建筑的热情,还拥有各自独特的设计视角,涵盖空间设计、视觉传达、游戏设计和互动设计等多个范畴。通过这次deTour 2024公开征集的机会,他们重新聚首,共同探索创作的可能性。

《记忆探索岛》营造了一个空间,让参与者自我探索、理解并接纳真实的自我,装置中的不同颜色球象征着参与者的幸福程度或生活中的不同“味道”,透过与灯光和镜面的结合,刻画出层次丰富的隐喻景观,呈现情感的多样性,强调幸福源于各种情绪的和谐共存,而非单一情绪的主导。这个装置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鼓励观众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在面对挑战、痛苦和失望时,也能勇敢面对。这个作品将人们的情感转化为视觉叙事,展现参与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共同的记忆,装置不仅是对社会和文化景观的一种记录,也成为人们聚会和探讨的场所。

 

10.half AND half Studio ——《trans(RE)SONANCE》

half AND half Studio是一间位于香港的建筑和设计工作室,由 Charles Kwan、Henry Au 和 Aurora Wong 组成的团队主理,他们提供多元化、创新性和综合性的设计服务,跨足建筑设计、空间规划、室内设计以及装置艺术等领域。

《trans(RE)SONANCE》探索了“拥有”与“存有”之间微妙的关系,呈现一场需要观众参与的互动冥想之旅。观众在宁静环境中透过电筒调控感光装置连结的绳索运动强度,实现技术简便、具视觉效果的设计,让观众反思内在的“存有”,这件作品以独特概念和互动性,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感官体验,引发对现实与潜在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

 

11.张海活 X 邓智达 X 李康廷 ——《未完成......》

张海活、邓智达和李康廷是来自香港的建筑、设计和哲学领域的创作者,各自拥有独特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张海活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硕士,致力于地方营造和艺术科技项目;李康廷则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毕业,拥有哲学修读背景,同时也是“好青年荼毒室”的创办人之一;而邓智达则是环境及室内设计学士,拥有园境建筑硕士学位,对展览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联手打造的作品《未完成......》探索了人与物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塑造的可能性,突显了人可以被物塑造,同时也可以透过主动的使用成为创造者,重新塑造物件,让物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同时在使用物件的过程中重新定义和发展生活日常,正如一支笔需要人来书写才能实现其存在的意义,人也需要外物来实现自身的目的。

 

12.唐锶铧 ——《“如果可以从头来过”》

唐锶铧是一位跨媒介设计师,她擅长融合当代建筑思想与纺织技术,通过探索不同材料与空间特质,创造出具有时空协调感的作品,彰显了身份的流动性和多面性,她的设计突破常规,强调纺织设计在打破设计界限、倡导包容性和个人创造性方面的重要性,她曾在伦敦Alveston Gallery和皇家伯明翰艺术家协会的奖项展览中展出作品,并为香港艺术馆及K11购物艺术馆创作装置艺术,目前在伦敦赫斯维克工作室工作。

《“如果可以从头来过”》以弹珠机作为隐喻,旨在引导人们透过玩乐重新连接内在的童心,探索如何成为真实的自己。这个设计呼应着问题:“我”如何成为“我自己”? 在这个作品中,唐锶铧邀请观众将自己想像成一粒弹珠,跟随游戏路径展开旅程,通过设计赛道、突破障碍来探索自我。每一轮游戏结束后,玩家将产生新的想法,或许改变赛道,这种互动反映着对内心的反思和探索。弹珠象征着个人生活和存在方式,赛道代表人生旅程,障碍物则反映了我们拥有的物质。通过这个有趣的体验,我们被鼓励接受人生旅程中的挑战,体会成长与经历的连贯性,并探索自身的多重面向和可能性。

 

deTour 2024 推出全新亲子活动体验 ——“童游deTour”

为了让大众意识到创意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启发,deTour 2024 将携手 PMQ元创方创意教育项目 PMQ Seed 与奇极创作室,设计全新周末亲子活动体验 ——“童游deTour”,包含“童游Morning”亲子导赏团,与亲子工作坊两大活动。

“童游 Morning”亲子导赏团欢迎五岁或以上的儿童与家长参加,透过童乐游戏卡与互动小游戏,以深入浅出的童趣方式介绍 deTour 2024 数件作品。

除导赏团之外,另设有亲子工作坊,一同创作独特的“家族徽章”。《模仿之旅:追随女儿们的足迹。》展览的创作者日本设计师矢后直规与他的女儿更会以嘉宾身分一同参与其中于11月30日的公众工作坊,期望父母与子女一起参与设计创作,从彼此身上获得更多启发!

 

参与主题工作坊及设计对话

deTour 2024 设计节不仅是一场大型展览,还有涵盖多个主题的工作坊供观众参与,包括玻璃彩绘、咖啡渣小型艺术雕塑、手饰模具设计、线香、版画以及盆栽等。

 

除此之外,参与者还有机会与国际及本地设计师以及跨界业内人士近距离接触,透过设计对话聆听他们的见解,深入了解设计与心理学、风水、自然、音乐等日常熟悉场景之间的关联,讲者包含香港花道家梁伟怡教授、香港遗美创办人林晓敏、XCEPT、无隅丈室创办人张瀚谦等。

 

这一系列精彩活动欢迎公众在网上登记参加,共同探索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主题导赏团 X 多元身份导赏员deTour 2024 会在 deTour 2024 展览期间更会举行多场主题导赏团,由策展人陈浚人、参展设计师高浚明、唐锶铧、吴泽霖,和一众来自不同专业的创作者如:《香港知埞》作者陈杰、好青年荼毒室、Midway 主理人邓文斌将化身成导赏员,透过他们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带领观众探索展览中的设计亮点,了解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

 

推荐要闻

图片新闻
本网专题
中国头条在线 wwt8.asia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8 wwt8.asia. All rights reserved.